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下文学 www.bxwxx.com,山渐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新派而言那就是灭顶之灾。

    基于这等认识,革新派这次异常的团结,枪口一至对外,许清一说完,蔡襄、欧阳修等大群人就纷纷出班,引经据典严词驳斥刘元瑜,要求严惩阳城乡绅。

    最后范仲淹晏殊等人也相继表态,范仲淹道:“陛下,治理天下自当以宽仁为主,但是对那么真敢触犯国法之人,也必须予以严惩才行,否则国法废驰,政令不达,天下何安?”

    赵祯这个老好人此时也醒过来,在支持率占大多数的情况下,再看着许清一付斗志昂然的样子,不禁暗暗好笑,似有深意的扫了一眼刘元瑜,朗声说道:“既然众卿皆择其言,那此案就由刑部按律从速从严处理,以安天下。”

    此事一通过,许清再接再厉,又提出修路的议题,此事没触动贾昌朝等人的利益,夏军俘虏生死与他们何干,总之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,在此事上反而没有出来加以阻拦。

    其实大宋到仁宗一朝为止,政治氛围还是比较宽松的,朝堂的的争斗虽然避免不了,但若没有私仇,只是纯粹的政争的话,很少出现那种将对手往死里整的情形。

    象王拱辰这些人失败之后,不过是外放地方为官,做的还都是油水最多的一方大员。

    所以朝堂上斗争的激烈程度,远远无法与几十年后,司马光他们主政时来得激烈。

    贾昌朝等人现在处于绝对的弱势,而且只要他们不作怪,许清等人也很去惹他们,如此一来,贾朝昌一伙的反抗意识也就没那么强烈了。

    大宋的政治氛围真正变得狭隘,党争变得异常尖锐,反而是从司马光这些后世推崇倍至的君子主政时开始。

    就算是革新意志最强烈的王安石上台时,对司马光等人也是手下留情,只将这个反对派的大佬贬到了西京洛阳,好吃好喝的供着,优差厚禄地侍候着。最惨的苏东坡也只是贬到了长江边的黄州。

    等宋神宗死后,司马光一上台,就对当时的革新派下狠手,上上下下一锅端,全部大脚踢过了江,到岭南那边去斗毒蛇、摘椰子、当然也可以玩冲浪什么的,如果他们那些老胳臂老腿还能玩冲浪的话。

    当时旧党唯一还保持清醒的范仁纯对宰相说道:岭南之路已有几十年不通了,此路一开,将来恐非朝廷之福啊。

    范仁纯无愧于他父亲范仲淹的君子之节,文正遗风,他的话后来果然成真!

    新党大佬之一的蔡确被贬岭南,他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当街下跪挡驾,哭诉蔡确在岭南病情日重,那边缺医少药,希望朝廷能给他移个地方,也好找个郎中医治,苏辙却在此时很不光彩地进了谗言,太皇太后高滔滔听信于他,喊出:山可移,蔡确不可移!

    大宋百年的宽仁之风,曾几何时一至于斯?

    不久蔡确就病死岭南,这彻底激怒了新党,当初咱们当政对你们手下留情,好吃好喝供着你们不说,你们在地方上还处处搞事阻止新政也认了,你们一上台就这样下死手?

    等高滔滔一死,新党从新主政后,自然变本加厉的报复回来。

    司马光死了是吧!那就追回封谥,掘墓鞭尸(这事最后没干成),家人一律流放。

    苏东坡字子瞻是吧,那就去儋州吧,儋州在哪?反正大陆上没有,自己找块门板漂到海那边去找找!

    黄庭坚字鲁直是吧?嗯!直字跟宜字接近,那就去宜州吧!不远,你爬过一万座大山,趟过一万条河大概就到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啊!

    可以说,司马光这些标榜着正大光明的君子,却开启了一扇黑暗的政治之门。

    从那时起,大宋官员形成一个共识,政争不能失败,失败就得去天涯海角一游,想不失败怎么办?那就得把对手往死整,让他永世不得翻身,再也无法威胁到自己。

    于是,你死我活成了大宋政治的主旋律,那种大气宽仁之风不见了!

    扯远了!罪过,罪过。

    贾昌朝一伙没有搅局,反而是翰林院的几个老学究出来反对,许大官人那叫一个气啊!

    没事你们直呼姐野去啊!

    非要来跟咱们这些大老爷们丢书袋,有意思吗?这也太寒碜人了!

    最后许大官人德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一起上,就差没用日语了,这是大宋神胜的中央殿堂,日……呃,日字不能说,咱是文明人。

    一通海侃下来,许大官人从keren ann变成了帕瓦罗蒂!

    加上韩琦等人的支持,终于以一种强悍的方式,通过了用俘虏修路的议案。

    整个过程贾昌朝等人看大戏似的,看许大官人上窜下跳,由温柔如水到嘹亮高亢,最终欺负老学究后劲不足,中气失调,阴阳紊乱,得以拿下这些老弱病残,陪感好笑!

    笑吧!笑吧!人生自古谁不被笑,咱留取丹心照——汗!一个先!

   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   hy:非常感谢无畏的飞行家、安乐公、上官排骨的支持!

    顺便声明一下,本章中涉及到司马光、苏辙等人的言论,只代表昊远本人的观点,同时也不否认这些人在文学上的成就,但在政治上昊远保留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说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,昊远最喜欢的就是北宋中前期的政治气氛,它既没有明清时期的特务政治,***之类的东西,弄得人人自危,也没有隋唐时频繁的宫廷政变;

    这段时期政治开明、言论自由,培养出了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包拯等一大批真正堪称千古楷模的君子,这大概也是昊远当初把书的背景选择在庆历年间的原因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